• 新闻热线:0572-8889090
  • 广电客服:0572-8662222
您现在的位置: 德清新闻网 >> 安步德清 >> 天下德清人
文字:   打印

周江林:从江南小镇起航的诗意人生
时间: 2018-10-26 来源: 作者: | 记者 徐超超

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: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,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微博、微信、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德清新闻网”,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。如有违反上述规定,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

  周江林生于1963年,德清乾元人,诗人、资深媒体人、作家、文学艺术批评家。曾任中国青年杂志《生活资讯》杂志社副总编纂,德国《GLOBAL TRAVEL》杂志策划总监,现在影视业从事策划、审稿工作。先后在国表里报刊颁发诗歌及戏剧、电影、纪录片、艺术评论等文章100多万字,出版《对抗性游戏·百年世界前卫戏剧手册》、《黑白道私奔去》、《问题霉女说明书》等七部著作,计百万字,同时为20多部书稿作序和撰写评论文章。

  上世纪60年代的乾元,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,有着古诗里描述的江南风貌。尚是孩童的周江林就是在这“诗中的江南”里,无拘无束得“肆意”撒欢,用他本身的话说,就是在乾元这个道气弥漫的地方闲散地自我成长。彼时,周江林可能不会想到,若干年后,本身会从乾元这个江南小镇起航,去探索诗和远方。

  是诗选择了我

  或许就是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,上世纪80年代初,风华正茂的周江林忽然意识到,诗歌可能是他的“归宿”,“成为诗人不是你本身选择的,而是诗找到你的。”周江林说,凭着这一丝“顿悟”,他开始踏上了“文章憎命达,魑魅喜人过”的诗人道路。

  据周江林说,当时,中国的环境并没有多少娱乐方式,写诗便是一个低成本表达内心的声音的方式之一。周江林第一首诗写于1984年,涉及家乡的人,家乡的景,表达的情感是对家乡、远离、归来的一个体悟,奇怪的是,周江林当时并未走出家乡,前往外地,“当时是很神的,在我没有去外地的时候,诗里总有外出、漂泊、归来这种情景、意象,这样看起来,我日后的北漂确实是注定的,不外是先有意念,行动随后罢了。”他说。

  随着写的诗多了,巴望知识的周江林往往写着写着,便忍不住去阅读各类书籍寻找灵感,但受制于县域的“狭小”,不少本身喜欢的书籍只能从外地邮寄回来。受不了漫长的邮寄时间,周江林开始与志同道合的伴侣,一起去省内大学的图书馆汲取知识,“当年我们这等人的阅读量很大,诗人们在一起开玩笑是比谁读掉了几座大学的图书馆。”周江林笑着说。

  1988年,渐渐成熟起来的诗人周江林,与诗友朱李鸣等人,以文化馆支持的名义成立了东野诗社。随后,周江林依托东野诗社,一人创办了《东野诗报》,在诗友圈子一时传为美谈。难得可贵的是,这份报纸还远赴港台地区和美国一些诗友手中。

  据不完全统计,1984年至1992年期间,在诗友口中流传周江林的作品有近万首。同时周江林还创立一个被业内称为“液体江南”概念的江南诗体系(周江林诗歌作品里创造的一个世界,它不是传统江南诗小桥流水、船、菱藕这些物像,而是一个精神世界,是在现在江南地域上空构建的真实与梦境之间的世界,由游子、浪子、丑女、动物、植物、等待、梦、漂泊、归来等构成),并自印《液体江南》、《近江南》、《江南无木梳》、《中国之门》等交流诗集。

  一直待在江南小镇,随着阅历的积累,成长起来的周江林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,“当时无论是世界不雅观,还是文风,我都感觉本身被全盘西化了。”他说,幸好,写诗与他而言恰恰是对自我理疗或修正的一种方式,同时他也经常与好友在大介山上,吹着风聊天,期望修正一些自我的认识。但这种意识上的偏差,周江林觉得没人帮得了本身,因此,走出德清,奔向远方的想法油然而生。

  北漂生活多彩人生

  1992年~1994年,周江林在德清莫干山下农民家、湖州、杭州、上海、成都等地过着漂泊生活。在这期间,周江林视野上升了一个台阶,开始关注影视业,学习、摸索和创作剧本,并参加各类电影节和电视节。这为他以后前往北京,必然程度上埋下了“伏笔”。

  1995年,周江林开始了北漂生活。刚开始诗人身上的“洒脱”,让周江林博得了志同道合之人的认可,同时也引起了立场不同之人的反感,于是,他和一群在圆明园艺术村被赶出来的伴侣住一起,一起玩先锋戏剧。

  随后的一段时间,周江林一直在北京从事创作,留下了很多回忆,其中旅英女作家虹影给他留下过深刻的印象。“当时,‘美女作家’的概念刚刚起来,在一次酒局上,我遇到了跟伴侣一起来的虹影。”周江林说,诗人的背景,让他们聊得非常投机。

  当时,虹影刚出版《饥饿的女儿》,由于之前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过删改本,现在出版社告她“一女二嫁”。出于对文学的共同爱好,周江林站在了虹影一边,组织了一些媒体将此事公平颁发,主张作家有自由选择出版社的权利。“现在回想起来,真的很有意思。”周江林说。

  1999年,是周江林的又一个转折点,他从一个自由写作者、一个诗人转为媒体工作者。“我进入媒体行业,最根本原因就是穷。”周江林笑着说,经伴侣介绍,他去了中国青年旗下的《生活资讯》杂志,就这样,一个30多岁诗人,从跑记者开始进入媒体领域。

  周江林说,由于没有媒体采访者的资源,无法报选题,这是他进入媒体行业遇到的最大困难。但依靠前几年在文化界和电影界的打拼,身边的一些伴侣,成了他最初的合作伙伴,慢慢地局面被一点点打开。

  “采写老演员林连昆,是我印象比力深刻的一次。”周江林说,约林老的时候,他告诉林老,本身正在和伴侣写一个老北京题材的戏,可以拿给他看看。这显然引起了林老的兴趣,尽管当时已经70多岁,林老还是马上约周林江去他方庄的家见面。

  1999年~2018年,周江林便一直在媒体行业工作。直到本年,他才离开了这一深耕了20年的领域,正式进入影视业。“离开媒体,是传统媒体外部环境艰难的趋势造成的。”周江林说,本身刚到北京的时候,就与影视业打交道,做过编剧的枪手,去外地剧组写剧本等工作,本身对这一领域比力熟悉,所以这次转型并没遇到什么困难。

  其实,进入影视业还有一个原因。“影视业的未来是广阔的,这一点是我所看好的。”周江林说,但现在他认为艺术被本钱裹挟的情况太多,电影已经偏离了他年轻时所追求的“轨迹”,因此,作为一名诗人出现在这一领域,他想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。

  现在虽然离开家乡20多年,但周江林还是对家乡的变化感到骄傲。他告诉记者,特别是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德清召开,“德清一号”卫星上天,经济在湖州地区名列前茅,生活环境越来越好,莫干山及山下民宿领军全国,新市古镇名扬全国,下渚湖为德清生态提供良好的生态循环,这一切令人振奋。

  但在文化角度上讲,周江林认为,现在的德清比拟力大都市有些滞后,原创力偏弱,所以他希望德清人能意识到,诗歌的不雅观念是一种精神,写诗是一门手艺,手艺必需长时间亲手磨炼,你的性格、阅历、世界不雅观、趣味、经验都会在长期工作中融入技巧,变成你的独门手艺。只有你真正懂得了诗,才会成为一个有质量的生活者。